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最新动态

高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处室首页 > 信息资讯 > 高校动态 > 正文

“新工科”高校学科如何对接产业

作者:姚辉省 发布于:19-05-17 10:24:19 点击量:

“新工科”高校学科如何对接产业 看重庆理工大学的“战略突围”

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单位;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时栅位移传感及检测技术在纳米测量领域形成一定国际影响力;各学科与重庆市“6+1”产业有着密切对接关系。

关键词:

学科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交叉融合、全要素”

据了解,重庆理工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目前设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4个、大数据智能化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共计30个。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在学科建设层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交叉融合、全要素”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学科对接产业”战略。

学校以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3+X”学科(群)建设为核心,围绕汽车工业、智能装备等装备制造业相关产业链,依托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重点建设机械工程特色学科专业群。

关键词:

科研赋能 激活新工科“基因”

当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众多行业领域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始终注重提升科研水平。建有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43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主导建设了重庆市首批五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的“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12个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等4个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24个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校累计承担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22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00余部;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项、公开专利10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31项。

关键词:

“人工智能+”学科群 助推新经济发展

2018年6月,重庆理工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学院,这是重庆理工大学重点投入和建设的新工科“龙头学院”和产教融合“示范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同时,依托学校的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增设智能制造学科方向,促进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的交叉融合,重点打造汽车的智能设计、智能控制及智能测试,智能机床与智能制造,智能传感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学科特色,培养一批智能汽车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学校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依托学校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优势学科,促进人工智能与会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RPA技术在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和商业智能等大会计领域的学科特色,培养一批智慧大会计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打造具有重庆理工大学鲜明特色的“人工智能+智能商务”一体化建设模式。

关键词:

开放创新 新工科学科对接产业

针对新经济形态,重庆理工大学制定了“一个目标、三个层次、六项任务”的学科对接产业行动计划。

一个目标是按照“需求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开放创新、共享共赢”的原则,深化学校学科与产业的对接,到2020年,实现现有学科全部直接对接或支撑学科对接重庆市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三个层次是工学学科群与产业形成深度融合,科技创新领跑相关产业发展;经管类学科群与产业形成较好融合,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知识产权、产业规划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策划、咨询服务;数学和其他基础学科为两大学科群提供支撑。

六项任务上,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对接重庆“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谋划产业对接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生一批以产学研结合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行业企业攻关项目等为主体的合作项目成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技术,培育引进产学研合作团队与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全球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和重庆市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升级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企业发展需要,建立产学研共育共享人才机制。

此外,学校还依托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为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量身打造事业发展平台。

上一篇:中国农业大学校内人才和引进人才一同发展一同支持一同保障

下一篇:天津大学率先发布新工科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