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热潮,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何去何从?从理论上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当把它和科学研究同时放在天平的两端时,很多人会把后者看得更重。教学与科研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掣肘、相互冲突、关系失衡等现象,无论在学校管理层面,还是在教师个体层面,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与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并不矛盾,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跳出教学管教学,提升教学地位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理念和教学质量观,即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研究、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首先,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改变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旧观念。管理者应当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起服务师生的理念。深入实际,调研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困难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确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上下限范围,简化教师填报各类教学文档和信息的环节和流程,把师生从管制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提升教学质量的主体,让教师有时间、有条件、有积极性进行教学改进,同时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通过提升学术水平来提升教学水平。
其次,建立面向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破解集成管理的难题。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务处下设的教学质量科是难以胜任的。为了建立和健全全校性的教学质量集成化控制系统及其有效的控制机制,需要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的层次,设置能够协调全校各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协调各层次和各相关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形成综合管理的合力。同时,需要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信息渠道,尤其是要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和高效,把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地传递给相关的领导和部门,以便将“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落到实处。
再者,职称评聘中应赋予教学与科研同等地位,克服传统“一票否决制”的弊端。从决策理论的观点看,所谓“一票否决”其实就是先按约束条件进行可行性筛选,只要教师没有教学事故就可以轻松过关,进入可行域,接下来就按科研目标选优。因此,“一票否决”看上去很美,很重视教学,其实大大贬低了教学的地位。为此,可以用“教学、科研双否决和双优化制”取代现行的“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在“双否决和双优化”职称评审体制中,教学不合格(不论科研有多强),或者科研很差(不论教学有多强)的教师都将被否决。然后,在同时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的教师中,按照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综合绩效进行优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重视教学,才能真正赋予教学与科研的同等地位。
科学管科研,扭转追逐排名之风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提高教学质量仅仅从教学入手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科研管理入手。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需要长期积淀,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宁静致远”的境界,需要和教学形成互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宽容多次失败。
我国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实践证明,如果用管理产品生产的方式来管理科研,提出“稳产、高产”的绩效目标,用“个人计件制”下的“年产量”来考核教师,将会带来浮躁的科研心态和急功近利的科研行为,会阻碍长期团队合作下的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生,而且重压之下容易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同时也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因此,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应当淡化综合排名,强化大学的独特性;淡化评价指标的数据(如SCI分区和论文数量等),强化真正的科研目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打造共生体,化解对立局面
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完全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共生体,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相互抵触。
钱伟长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出:即使你搞科研和社会服务了,但搞不好教学,仍然不是好老师。因为如果教学很差,教师的学术基础就不强,科研和社会服务也不可能强;如果科研和社会服务很差,教学将失去深度和方向,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成为考试机器。
所以,不能把三者对立起来,应当使它们形成合力,打造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共生体。我们应当认识到,三大职能不仅同等重要,而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是基础,是大学生存的前提;科研是提升,是大学发展的动力;社会服务是导向,是大学价值的归属。为此,各级管理者应确立适度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绩效指标,简化教学和科研管理流程,改变天平过度地倾向于科研的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同时,要适当给教师减压,因为管理学告诉我们,过度的高压和高目标不仅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工作绩效。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