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简称行业大学)是有着显著类群识别特征且地位十分特殊的一类学校。因其与国家某个行业、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密切联系,具有特殊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成就,同时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共建”“合作”“合并”“划转”等多次调整与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不同层级、类型、水平大学群构的高校阵营。从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大学来看,高水平大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包括一流大学A类(36所)、一流大学B类(6所)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在内的三大阵营序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则处于第三阵营行列。
近日,在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 2019 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围绕“行业高校与行业关系的构建”这一主题,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理事长王亚杰,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荀振芳等学者指出,当前行业大学虽然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大学未来发展该何去何从?
历史与现状
“之所以称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因为这些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学科群,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王亚杰指出,行业大学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行业院校建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1952年,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大量带有行业属性、隶属于各个业务部门的行业类高等院校应运而生。
二是行业养大学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特别紧密,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基本上处于“行业养大学”的状态。当时,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使得行业高等院校管理也是“条块分割”状态。
中央各部委所属高校主要为本行业在全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这种发展模式并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直接贡献。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起炉灶”,勉强设立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形成了“各自办学、各成体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大格局。
第三,行业院校划转阶段(1998年至今)。在深入调研和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以1998年国务院进行的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对原中央业务部门管理的200多所行业高等院校分批次集中进行了调整和划转,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学科相对集中,办学特色突出;科研实力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之风;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总体上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依然按照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摸索前行,有些大学的特色学科已经办出了很高水平,这也正是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被列入‘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主要缘由。”王亚杰说,但这里有一点纠结,就是这类高校既要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也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机遇与挑战
在上述纠结的作用下,在由行业部门划归中央或地方管理之后,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不断向高水平大学“并轨”“赶超”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去行业化”倾向,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行业大学“更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云曾撰文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80所大学更名,其中,行业大学是更名的“急先锋”。不过在新的改革形势下,一些高水平行业大学开始重拾行业特色,谋取多元发展,搭上了“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快车,凭借一个或数个行业性优势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占据领先地位,并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但荀振芳表示,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着更加开放、多元、竞争、合作的办学环境,同时,后工业时代的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也使行业的需求、结构、发展处于不断调整和变革之中。“行业大学在获取资源、推动发展的进程中,既具有历史积累优势,又面临结构性限制的‘短板’。”
在历史积累优势方面,高水平行业大学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持续得到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与部属共建的办学模式也使其在教学、科研、人才、基地、平台、就业等多方面获得行业支持,形成了可持续的社会资源投入机制。
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水电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集团有限公司等82家大型集团公司建立大学董事会,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建立理事会等。
“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下,高水平行业大学在未来很长一个阶段里要继续以赶超模式加入全球高等教育竞争阵营。”荀振芳指出,从可持续获取资源的多元融合机制来看,其供给能力尚显不足。
以大学捐赠为例,2012 年由北京邮电大学发起组建的行业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员盟校,吸取社会捐赠资金的能力持续偏弱,获取捐赠资金在事业经费所占份额甚至低至可忽略不计。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网公布的《2019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名》,获捐赠资金亿元以上的大学已达百所,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更是高达123.09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办学资源自筹实力。而百名榜单中没有一所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高校上榜。
荀振芳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业大学学科布局的结构性弱势是主要制约因素,这种结构弱势体现在人才输出、科技创新、为社会服务甚至文化等多个方面。
发展与转型
正如王亚杰所说,“行业相对于学科似乎是个更加不稳定的概念,其‘体量’大体相当于一级学科”。行业的发展、变化、消亡与存续及其景气度和社会需求的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在后工业时代,行业对大学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变化和影响是行业大学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市场资源模式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管理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时,行业大学的学科再造在体系布局上完成了第一次转变,以‘追赶模式’为基本路径,奠定了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基础。”荀振芳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大学办学要突出办学特色方面的比较优势,势必面临从办学思路到学科布局的再次变革。
荀振芳认为,高水平行业大学要应对这一变化与挑战,必须在革新办学理念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一流学科的内涵,即它不再单纯是国家学科目录中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成文概念,需要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科布局、学科结构进行调整、改造、重组与建设,这不仅是行业大学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获取资源的战略路径,也是其在新的发展目标引导下调整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策略。
此外,王亚杰也指出,行业特色型大学之所以能够跻身高校“国家队”的行列,正是由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特色。因此,保持特色永远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立校、强校之本,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色会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需要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和催生新的学科方向,形成服务面更宽并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特色学科集群,实现优势学科由行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型。
因此,他建议用“学科特色型大学”取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概念。“从行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型,符合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是这类大学回归高等教育本源,实现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